1926年起,從湖南等地開始有大量鴉片販運進入貴州,德昌祥人不愿開展毒品業務,卻因為鴉片經濟受到沖擊,而不得不改變經營策略,轉做細料藥和加工膏劑丸散,由于策略正確,由此攢下一筆錢。
1935年,德昌祥用這筆錢在繁華的貴陽大十字街口開設了德昌祥參茸燕號,成為當時的標志性建筑。參茸燕號修好的第二年,吳鼎昌出任貴州省長,他上任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在煙毒重災區貴州開展禁毒運動。但作為精明商人的他,怎么會放過這個絕佳的賺錢機會,他一面在各地禁絕鴉片業務以此壓低鴉片價格,一面大肆收購貴陽的鴉片并囤積起來,等待時機高價拋售。這一大批鴉片,都被集中存放在當時的貴陽達德學校中,并在日后引起了另一場悲劇。1937年底,全國陷入抗戰泥沼,國民政府退守陪都重慶,控制范圍向內陸收縮,大量華東和華北居民因此逃難進入川黔滇桂地區。貴陽作為省城,自然接納了更多同胞,而大量人口的涌入也為貴陽帶來了劇變。首先是一大批科學文化界人士的進駐:郭沫若、茅盾、巴金、聞一多……,一批院校和學術協會在貴陽建立起來,成為解放后貴陽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點;接著是交通地位的躍升,從偏僻山城變成后方交通樞紐,前線后方的人員和物資都會從此處經過;最后是戰時經濟的活躍,大量人口帶來了巨大的物質需求,對衣食和醫藥的需求促使貴州經濟得到快速發展。1938年,憑著外來人口帶來的額外藥品需求,德昌祥藥號迅速完成了資本積累。為了進一步滿足巨大的需求缺口,德昌祥第二代經營者劉紹先和楊竹屏于貴陽九華宮建立了德昌祥制藥廠,用現代工業化技術替代傳統手工制藥,成為貴州第一家制藥廠。而這一年在中國其他地區還先后發生了如下事件:國民黨無力阻止日軍南下,只好掘開鄭州的黃河渡口,花園口決堤導致數十萬人喪生;已被占領的廣西北海的潿洲島上,山縣正鄉被任命為日本海軍第三聯合航空隊司令官,關于為什么要提到他,后面會講到。
可以說,貴陽地區的短暫繁榮,映射的是中國其他淪陷地區的水深火熱,而這一點,也被日本侵略者看在眼里,并策劃著將貴陽變成下一片火海。1938年的時候作為大后方,貴陽自然是不用擔心地面入侵的,但隨著日機對重要目標及重慶的空襲,國民政府也不得不考慮貴陽的防空問題。2月,貴州省政府在保安處防空科的基礎上成立了貴州省防空司令部。7月,其下又成立了貴州省防空司令部第六監視隊,監視站設立在棲霞嶺山頂,并布設了兩座防空炮,負責監控敵機來襲動向,而這個地方對于今天的貴陽人有一個更耳熟能詳的名字:東山。8月,舉行了兩次全市防空演習,政府公告市民自力修筑防空洞,省政府遷至東門外的扶風山大吉洞。
貴州省防空司令部第六監視隊章證
寫有“棲霞勝境”的牌坊
如此聲勢浩大的準備,貴陽在“二·四”轟炸時本不應該如此慘淡,奈何沒有資金支持也無具體指導,貴陽的防空工程到這一年底仍然是片空白。
次年,1939年2月1日至3日,貴陽市再次舉行防空演習,拉響警報后,市民們沿指定路線分片區前往郊區疏散,家中有防空洞的家庭,立即進入防空洞躲避。演習中,每個市民都在積極配合,心里卻從未相信自己會真的成為空襲目標。殊不知,一個邪惡的計劃早已孕育,其策劃者正是前面提到的:山縣正鄉。日本海軍第三聯合航空隊的機場修筑在廣西北海潿洲島上,距離貴陽800多公里,18架轟炸機在次日凌晨從這里起飛,趁著夜色直奔貴陽而來。
4日中午,全城再度響起防空警報,市民誤認為又是演習,遲疑猶豫。此時18架滿載炸彈的日機已經飛抵貴陽上空,瞄準城中心投彈,投下燃燒彈和爆彈共計129枚,當時最為繁華的大十字首當其沖,被炸得支離破碎,修建在大十字中心路口的德昌祥南號店鋪“參茸燕號”存有大量易燃藥材,亦被轟炸點燃。當時貴陽城中建筑皆是木制構造,火勢起一家,往往很快蔓延到整條街道。從大十字到銅像臺,貴陽最繁華的商業區陷入火海之中,整個城區的七分之一都毀于一旦。
銅像臺一地,正是今日為貴陽人熟知的噴水池,當時因立有貴州首任省長周西成銅像而得名,解放后由于該地藏污納垢魚龍混雜,成為重點改造地區,遂拆除已經發黑的銅像,修建了一座噴水池,并成為貴陽的市中心至今。貴陽之所以會在這次轟炸中損失慘重,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貴陽的防空配置薄弱,僅有的兩臺防空炮未能對日機造成有效打擊。貴陽市區也沒有修筑足夠容量的防空洞。另一方面,前一天剛剛經歷防空演習,市民思想麻痹大意,誤認為只是又一次演習而疏于防范。以及,城中大火蔓延后,貴陽僅有的3輛消防車只有兩輛在城中,還均被吳鼎昌下令不出警,并占用了附近的消防設施,只為保障他在達德學校儲存的鴉片能安全無虞,因此控制火勢的方法只剩下拆除受災的臨近房屋以隔絕火焰。
兩位貴州省長:吳鼎昌(左)、周西成(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尚有一絲挽救希望的德昌祥南號參茸燕號也在這次浩劫中化為灰燼。“二·四”轟炸造成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是貴陽建城以來從未遭受過的浩劫。據1939年2月10日《新華日報》報道:這次空襲,全市被炸毀街巷42條,房屋1334棟,受災人數6247人,全市四分之三的店鋪在大火中化為瓦礫,全城斷垣殘壁,一片狼藉。省警察局消防隊因救火死傷150多人,防護團傷亡105人。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截止2月9日,全市死亡人數528人,重傷735人,財產損失達2500萬元。所幸德昌祥人沒有被徹底擊垮,而是重整旗鼓,于6年后在廢墟原址上建設新藥房,主營成藥,并在這期間積極參與后方的抗日運動。日軍本想靠轟炸勸降,卻沒想到貴州人經此危機,警醒了民族存亡的意識,反而激起了強烈的抗日愛國情懷,超過50萬貴州人自愿參軍,去到了抗戰的第一線。在德昌祥新藥房落成的同年,日本戰敗,中國最終獲得了艱難的勝利。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我們發現德昌祥的興衰和傷痛,也正是貴州的興衰和傷痛。德昌祥人明白,個體必然緊密的依附于他所處的歷史之中,因此時刻都要心懷社會責任,謹記只有國家安定,個人才有立足和發展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