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MS.WebSiteSetting.Keywords %>" />,<%=ECMS.WebSiteSetting.Description %>" />
摘自:醫藥經濟報
編者按:中國中藥協會國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為各界攜手努力擴大國醫藥文化的社會影響,大力培育中華國醫藥文化的價值觀念體系,努力營造體現中華國醫藥文化理念的人文環境,讓更多的人了解國醫藥文化、感受國醫藥文化、享用國醫藥文化,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圍繞中醫藥文化傳承這個核心議題,我們繼首屆中華國醫藥文化盛典全景報道后,再次對話業內專家和企業家,共商“光大國醫藥文化、福祉普天下眾生”的不朽命題。
【專家談】
陳可冀:發展才是高層次傳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和《中國科學技術思想史》,展示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及其在國際文化領域的重大影響。他們的核心價值和實用價值都十分明確,體現在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治療觀、人生觀等多方面的理念、思維和各個產業豐富多彩的技術手段。我國中醫藥學是我國復合文化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務院古籍整理委員會統計顯示,我國現存古籍有10萬多冊,其中中醫藥古籍達1萬冊,占我國古籍數量的1/10,是我國醫藥學歷史上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科學技術文明的最具體體現,中醫藥學的這一系列成就,實現了代代相傳。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對于這些寶貴的財富我們理當認真傳承,也應勇于創新。首先,我國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和臨床實踐的精粹,歷史悠久。我國中華老字號產品約有2000余種,其中中醫藥老字號產品近200多種,已基本匯集到中華國醫藥文化合作組織中。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必須將這一大批中華老字號產品傳承好,推廣好,為民生服務。不僅僅在文化理念方面要傳承,還要對這些老字號的中藥制劑技術、臨床療效、臨床適應癥等方面的研究進行多方面更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只有發展,才是高層次的傳承。
其次,要傳承也要有創新,要將中藥傳統制劑技術的精華消化吸收,取其精華,并融合到當今最新制劑技術中。要科學地正視中醫藥療效的進一步評價、觀察和研討。既要以過去口碑相傳的重要療效為依據和支撐,也要抱有將這些老字號中藥推向世界的責任和自信,科學地采用臨床循證醫學的方法進一步研究療效,拿出生物統計學的數據,更全面地闡釋這些有優良傳統的中醫藥臨床適應范圍,乃至擴大應用。這與國藥文化、特色技術的傳承同樣重要。
第三,中華老字號企業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要承擔責無旁貸的先鋒引領作用。尤其是中醫藥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更應加強。中華老字號企業要積極將各自很好的實踐經驗同全國行業分享,要在傳統中醫藥企業中形成廣泛的、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特別要圍繞經典方進行深入交流。我們的時代在進步,科學研究和交流更應有開放的姿態。中華老字號企業也不應該保守,有條件的話,要深入交流和研究這些產品的藥效物質基礎,對經典名方名藥,要有理論闡釋其優良藥效的物質保障是什么;特別是長期應用,其安全性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也要注意觀察。有條件的企業,可考慮做藥代學和藥動學的研究。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是很迫切需要的。中華國醫藥文化合作組織為行業搭建起很好的交流平臺,要進一步落實交流溝通的機制。
在中醫藥文化傳承和保護政策領域,目前有國家商務部的中華老字號評比政策,當前《中醫藥法》也在廣泛征求意見中,社會的關注本身也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對于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科學普及,目前產業界不同企業的員工在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消費者認知及接受程度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應該加強科學技術知識的引導和政策支持。
在大健康領域,我非常認同中醫藥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不過相關企業必須重視前面提到的長期應用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的研究。對于推薦可長期服用的醫藥品或保健功效產品,需要企業建立關于藥代動力學和毒理學的觀察研究,并注意個體性差異的長期跟蹤研究。我們正進入大數據時代,應該結合進行這方面的探索研討。
房書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眾所周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中醫藥是文化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體,它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和醫學模式,越來越為世界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所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中醫藥走向世界、影響世界,正在成為歷史潮流。黨的十八大提出“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再一次明確了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長期以來,否定中醫藥,矮化中醫藥,完全按西醫藥的標準評價中醫藥,只看中醫藥的科學性,而忽視中醫藥的文化性等現象屢屢出現。中醫藥的理論和文化體系越來越被邊緣化,發掘、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變得日益緊迫。
在這樣的環境下,由昆中藥、達仁堂、太極綿陽制藥、德昌祥、廣譽遠等中華老字號企業發起,聯合中醫藥產業鏈的部分同仁,在中國中藥協會旗下新增加一個專業委員會——“國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我想就是要以“光大國醫藥文化,福祉普天下眾生”為宗旨,以發掘、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聯合中華老字號企業、終端經銷商、藥店、中醫館等醫藥產業鏈中的佼佼者,還要與所有認同、支持中醫藥各界人士共同攜手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
柳長華:越傳統越有生命力
宏觀來看,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重視提高文化軟實力,這個主題就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知識的繼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方面。在全球化的時代,一定要站在國際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眼光放長遠。中醫藥文化在傳統知識保護中,具有尤其重要的地位。
推算起來,中國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中華民族崇拜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進而創造了中華國醫藥。根據考古和文獻記載,炎帝神農氏發明了用藥物防治疾病,黃帝軒轅氏創造了生命與疾病知識,伏羲氏發明了用“砭石”和“針灸”治病,可以看出,炎帝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醫藥學的締造者。
著名醫經《黃帝內經》,記述了生命、疾病、診療、藥物、針灸、養生的原理,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這部著作傳播了2000多年,到現在仍被視為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對醫經、經方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創造了“六經辨證”的理論方法,編撰了《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學的奠基人,至今該書仍是指導中醫臨床的重要文獻。
中醫藥學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理論與實踐經驗,僅就文獻而言,保存下來的中醫藥古籍就有一萬余種。中醫藥學有獨特的思想與實踐,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人類社會關注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傳統知識背景中,中華國醫藥文化顯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國醫藥老字號代表了傳統國醫藥文化與科技的經典結合,也是繼承創新發展國醫藥文化的先鋒代表,期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攜手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品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企業家說】
讓文化傳承落實到產業
——對話中醫藥老字號掌門人
[對話嘉賓]
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勝
天津中新藥業達仁堂制藥廠廠長 李燕鈺
貴陽德昌祥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羅戰彪
太極集團綿陽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 胡敏
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斌,
他們是歷經數百年的中醫藥老字號,也是中華國醫藥文化合作組織五大常務副主席單位,他們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堅定使者,也是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先鋒團隊??v覽古今,橫跨疆界,請廣大讀者與《醫藥經濟報》記者一道,來聽聽他們的傳承諾言。
共識
醫藥經濟報:距昆明舉辦的首屆中華國醫藥文化盛典閉幕已有一個月,老字號中醫藥企業經過昆明會碰撞交流后,對當前企業和產業的政策與市場環境形成哪些共識?
徐勝:經過眾多中醫藥企業尤其是多家中醫藥老字號的交流碰撞,在國醫藥文化傳承上,我們發現幾方面問題比較迫切,首先是傳統國醫藥文物的整理比較迫切。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積淀了深厚文化內涵的中醫藥傳統文物在慢慢消失,需要加速整理、挽救。另外,要對共同的文化傳承內容和發展方向進行探討,準確定位。同時,在國醫藥文化的大平臺下,行業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發展戰略需要理順,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要整合企業資源,共同思考全產業的創新發展命題,這也是事關文化復興和企業未來生存壯大的重大問題。
李燕鈺:經過同道交流,我們充分認同老字號的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面對當前中醫藥被矮化與邊緣化的現狀,老字號企業應當以弘揚國醫藥文化為已任,扛起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大旗,正本清源是老字號企業的義務和責任。
羅戰彪:世界各國民族發展和醫藥文化的多樣性,必定帶來醫藥技術和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首先應堅持中醫藥獨有的優勢、魅力和特點,不盲目東施效顰,不輕易受人以柄。其次,要堅持中醫藥走出國門,要讓民族的成為世界的,為國醫藥走向世界探索更多更好的路徑。并且,應堅持中醫藥制藥技術的科技創新,推進國醫藥文化與時俱進。
胡敏:我感到,大家對國醫藥文化的重要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近,國家剛剛出臺的《中醫藥法》征求意見稿里,也提到了要重視中醫藥文化。中華國醫藥文化合作組織的誕生,可謂與國家戰略不謀而合。
張斌:當前中醫藥企業尤其是老字號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是產品的市場優先政策缺乏。即便是國家保密處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在面對招標、定價等政策時,也沒有優勢可言。
我們非常期待國家中醫藥相關主管部門,能夠考慮對傳統經典的經方、名方、保密處方、非遺品種實施優質優價,制定具體政策扶持民族工業的發展。
中華國醫藥文化發展需要一大批企業包括老字號共同發揚,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成立合作組織僅僅是開始。
當前,中醫藥發展再次迎來良好勢頭,中醫藥產業也需要重視人才戰略。
問題
醫藥經濟報:作為中醫藥中華老字號企業,您所在企業面臨的與國醫藥文化相關的問題有哪些?
羅戰彪:一是如何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問題。如何讓年輕人及更多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更客觀、更科學地看待中醫藥,接受中醫藥。二是老字號如何更多、更好地承擔起弘揚國醫藥文化的責任。三是如何更好地展示和發展國醫藥老字號的金字招牌,讓更多消費者更加認可和接受像德昌祥這樣的一批老字號。
胡敏:主要體現在文化傳承與市場推廣上,目前我們正在挖掘和整理太極綿陽制藥的企業歷史與文化傳承。幾個核心產品,如五子衍宗丸、傷科活血酊、半夏天麻丸都由經典古方研發而來,應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有助于消費者更準確地認識其價值。
李燕鈺:對達仁堂來說,主要有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質量文化的傳承;二是療效文化的傳承;三是創新文化的傳承,我們首創了中藥復方制劑軟膠囊,并研制出牛黃降壓丸、清肺消炎丸、生血丸等新產品;四是品牌文化的傳承;五是仁愛文化的傳承。
張斌:廣譽遠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啟動了每周養生講座,傳播傳統文化,在大眾思想中建立中醫藥整體觀科學理念。當前廣譽遠的中醫藥文化傳播還主要抓兩條主線,一是走向高端的社會中產專業人士。其次,我們緊緊抓住新媒體聚攏的社會年輕消費群體,做大眾化的中醫藥文化科普。
思考
醫藥經濟報:結合您所在的企業,您認為與國醫藥文化結合的產品和管理創新發展有哪些應該予以重點推進?
張斌: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我們要有跨界的思維,要增加同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高層次對接,提升中醫藥文化的社會認知。
胡敏:對于企業的品牌推廣來說,太極綿陽制藥更注重對企業歷史文化的推廣;從企業的內部管理來講,在注重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既弘揚傳統文化,也注重用更加容易使員工接受的方式來創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法。
羅戰彪:首先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注重產品的原料、工藝,注重生產管理的每一個細節。第二,堅持品牌建設,為國醫藥品牌不斷加分。第三,堅持文化傳承,中醫藥文化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要盡可能讓中藥產品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在產品的性狀、包裝、推廣、教育等環節,處處體現中醫藥的文化性。
李燕鈺:在研發方面,要嚴格遵循中醫理論,通過現代化研究手段,開發新的產品,重視二次開發研究;在市場推廣方面,采取“審因辯證、立法用藥”原則,建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推廣模式;在營銷模式創新上,要利用終端經銷商、連鎖藥店、中醫館理事會平臺,通過中醫藥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實現更大范圍的覆蓋;在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上,要做到去偽存真、推陳出新;在管理創新上,要引入“卓越績效”等現代管理體系,實現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躍。
徐勝:在昆中藥的文化發展戰略中,我們主推“中華老字號,精品昆中藥”的核心,打造“精品昆中、文化昆中、幸福昆中”的外延。
國醫藥文化的傳播要在精品國藥打造、協同經銷商組建、特色中醫館推廣中,加強同社會各界的廣泛交流,吸納各種有益的資源與智慧,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力量。